易迪首页 

收藏知识

联络我们

易迪收藏返回前页

古董金属类器鉴定:

青铜器鉴定

宣德炉鉴定

铜佛像的鉴定

 

“官窑”有无款现象

 

宋代窑器鉴定

 

元青花瓷器鉴定

 

明代瓷器鉴定

 

明清单色釉瓷器

 

康熙朝瓷器鉴定

 

雍正朝瓷器鉴定

 

紫砂壶

 

翡翠鉴定

 

明清家具、竹雕鉴定

 

 

 

其它收藏知识导读...

 

回中国携带物品须知

 

 

明清单色釉瓷器鉴定

 

明清单色釉瓷器

【永昌馆藏】明成化孔雀绿釉海棠口葫芦瓶 H22.5cm. 成化官窑器,明清两代及近代都有仿品,以仿斗彩和青花两类为主。至于书“大明成化年制”的胭脂红器则显为仿作。

孔雀绿釉青花器.其制作工艺复杂.先在坯上画上青花.入窑高温烧成涩胎青花器.再通体施孔雀绿釉.第二次入窑烧成.由于其制作成本太高.民窑都不烧造.官窑制作最早始于明成化年.由于技木复杂成本高而很少制作.清代就更为罕见.民间根本就见不着.你这件从纹饰造型都是仿明代.这么大一罐.上博这么多年还只一小..你就大发啦.哈哈.个人意见.仅供参考

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,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,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。所以,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。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,苹果绿,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、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。孔雀绿亦称“法翠”,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。釉色有深浅二种;深者色葱翠,釉内有细碎片纹,而且衬有酱白釉底,釉色鲜明艳丽;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,如茄皮紫等釉器,常加上孔雀绿。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,则青花色调变黑,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。

第一类,先在高温下烧制素胎坯件,出窑后再施添加了铅等助融物质的低温彩釉,入窑进行低温彩烧,大体在700?900?的温度下烧成。这类器物有单色的黄釉、绿釉器物,也包括黄绿两色或三色的器物,常常被称为三彩器或琉璃器。

第二类,在已烧成的白釉器物上加施低温彩釉,再入窑低温烧制而成。这种方法烧制的器物主要是绿色单色釉器物,另有少量黄釉器物,极少有多彩的。

 

明代单色釉瓷器  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,有明显的进步,产品质量逐渐提高,品种日益增多。据已掌握的实物资料,约有 16 种:即白釉红釉蓝釉黄釉酱釉青釉仿龙泉釉影青釉孔雀蓝釉孔雀绿釉、青金蓝(洒蓝)、茄皮紫、回青、瓜皮绿、仿哥釉仿汝釉等,比文献记载的品种多。这些色釉瓷器,少数为低温烧成,多数为高温釉,说明中国的陶瓷工匠早在14~15世纪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种釉料的性能及烧制单色釉瓷器的复杂技术。因为只有配料准确,严格控制窑温,才能烧出浑然一体的单色釉瓷器。明代单色釉瓷器中著名的品种有永乐“甜白”、永乐“鲜红”、宣德“宝石红”、弘治“娇黄”、正德“孔雀绿”等。
  永乐“甜白”釉  是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,经窑火烧成后白度很高,给人以“汁水莹厚如堆脂,光洁如美玉”的甜蜜之感,后世遂以“甜白”的美称命名。其足边或刻花装饰的某些部位积釉处呈冷青色,主要是因釉料中的铁成分与氧结合所致。永乐白釉瓷器胎体极薄,有的达到“半脱胎”状态,胎体通过光照可透见器身的纹饰和款识,制作工艺高超。器身饰有暗花,朴素雅洁。造型上多样化,除外,还有大小鸡心碗、梅、玉壶春瓶、等。1982年在景德镇发现的明代残瓷窑及御窑废品堆积处,出土有盏托、烛台、烛插、花浇、折沿盘、军持、、鱼篓式罐、大茶壶等,多数与同期青花造型相同,有很高的艺术造诣。
  永乐“鲜红”釉、宣德“宝石红”釉  红釉瓷器初创于元代,明永乐时日臻成熟。永乐红釉瓷呈色红艳,故称“鲜红”。宣德时红色釉更加浓重,像红宝石一样瑰丽,被誉为“宝石红”。根据红色的深浅及用途,又出现有“霁红”、“祭红”、“积红”等名。
  红釉与釉里红都采用氧化铜作呈色剂,在还原焰中烧成,但两者的工艺过程不同。釉里红为釉下彩绘,而红釉则是在坯体上施铜红料而成,且红釉中所需的铜红料仅是釉里红料的数十分之一。铜红料对烧成条件的反应非常敏感,因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,稍有差异就会出现深浅不同的色调,因而成品合格率少。遗存至今的永乐、宣德红釉传世品,一般都是经过挑选供宫廷专用的精品,十分珍贵。
  永乐时期的红釉暗花高足碗,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,故宫传世品中仅有2件,为稀世珍品。1件通体施满红釉,胎体轻薄,无纹饰;另 1件碗外壁施满鲜红釉,里部施白釉划刻云龙纹饰,碗心刻一葵花,在花心内刻篆书“永乐年制”款识。
  宣德时期的红釉瓷器,制作工艺进一步创新。其特点是在器物的口部及凸棱部位露出纯净的白釉边线,有如灯草一般,故称“灯草边”或“灯草口”。它是铜红釉在烧制过程中通过化学变化形成的,古代匠师就利用这一变化,作为瓷器的美丽装饰。如红釉菱花式洗,通体由10个花瓣组成,花瓣的间隔线凸起,全器的里外壁均满施浓郁红釉,间隔线及口边均露透明的白色釉,红白相映,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艳菱花。宣德红釉瓷器还有的加金彩装饰,更增加了单色釉瓷器的新光彩。主要造型有盘、碗、僧帽壶、菱花式洗、莲花瓣小壶、描金龙纹盘、描金龙纹碗等。1982年景德镇发现的明永乐、宣德时期的残瓷窑及官窑废品堆积处,出土了红釉钟式碗、暗龙纹带盖梅瓶、水仙盆、钵等,均是传世品中少见的品种。
  弘治“娇黄”釉  黄釉用含铁成分较高的天然磁石赭石为着色剂,烧成温度稍高于850~900℃。此种釉瓷器在宣德时期已经烧成,但釉色不够纯净,以弘治黄釉最佳。因呈色淡而娇艳,釉面肥润莹亮,故有“娇黄”之称。由于这种黄釉瓷器是用浇釉的方法施釉,所以也称作“浇黄”。
  明代施黄釉的方法有两种,一是直接施于无釉的烧结瓷胎上,另一种是施于白釉瓷器的釉面上,传世品中大量的黄釉瓷器是后一种,但万历时期的黄釉则是直接将釉挂于坯体上。由于上釉的方法不同,所以釉的色感、质感也就不同。弘治黄釉淡雅纯正,质感好。以后各代颜色逐渐加深,万历时期尤甚,且质感较差,釉中还有极微细的丝状纹。弘治黄釉器主要造型有双耳罐、牺耳罐、盘、碗等,有的还加上金彩纹饰,增加了艺术效果。
  正德“孔雀绿”釉  以铜为着色剂的一种色釉,釉面宛如孔雀羽毛色那样艳丽。早在汉代已出现过釉面光亮的低温铅绿釉,明代正德时期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峰。它的色调翠绿、鲜艳。清《南窑笔记》称之为“法蓝、法翠”(即孔雀蓝、孔雀绿)。明代孔雀绿釉的传世品少,均为精品,器物釉面晶莹夺目,造型古朴,并附有釉下装饰,是有名的色釉瓷器品种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正德孔雀绿釉鱼藻纹盘,是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绘鱼藻纹,然后罩绿釉经低温烧制而成。该盘呈现出鱼在碧绿的湖泊中悠然自得之态,是一件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。此外,正德孔雀绿釉还有刻鱼藻纹大碗、刻莲瓣纹碗等,其他时代均少见。
  清代单色釉瓷器  在明代单色釉瓷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。据雍正末年唐英 《陶成纪事碑》记载,当时御窑厂烧制的釉、彩达57种,其中大部分是单色釉瓷器。大量传世品也证实了清代单色釉瓷器既有仿古,也有创新,成就超越前代,充分体现了瓷器生产的高超技术。
  康熙时期  红釉成就最卓著。由于匠师们充分掌握了铜红的还原技术,使停烧百余年的红釉瓷器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,并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。此时烧制出的红釉瓷有郎窑红、豇豆红、霁红等,均蜚声国内外。著名的“郎窑红”釉,以江西巡抚兼督陶官郎廷极的姓氏命名,其釉色鲜红,宛若宝石或初凝之牛血,因而有“宝石红”、“牛血红”之称。其特点是除釉鲜红外,釉面光亮,玻璃质感强,开细片纹,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状丝纹。一般器物的口部多有釉的垂流现象,呈浅红、淡青或显露胎骨的粉白色、米黄色,底部有白色、米黄色(俗称米汤底)或苹果青色。琢器器里多白釉,圆器多为里外均施红釉。如仿汉壶式样的郎窑红釉穿带瓶,足边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系带,造型秀美,釉色晶莹鲜艳,底部刻有乾隆皇帝乙未年赞赏郎窑时所题的七言诗句,具有典型的郎窑作品的特征。郎窑还有加金器皿,突出了华贵富丽的装饰效果。这类瓷器造型以大型陈设品为主,如琵琶尊、观音尊、凤尾尊以及各式瓶、盘、碗等。
  “豇豆红”是康熙名贵红釉瓷器中的一种,釉面呈幽倩浅红色,带有绿色的斑点,酷似红豇豆色。由于红色的深浅及绿色的斑点分布在器物的不同部位,所以还有“美人醉”、“桃花片”、“娃娃脸”、“乳鼠皮”等称谓。它比郎窑红釉烧成难度更大,在施釉过程中需巧妙处理铜在器身各部位存在的形态,用还原焰煅烧时还要巧妙地放进一点空气,以调节氧气量,才能够使非常容易变化的铜色保持美丽的红色。如氧气超过所需要的限度,氧化部分的铜会由红变成绿斑,这原是烧制中的缺点,但被后人誉为“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”的美丽釉色。此种红釉瓷器由于烧制不易,只能在官窑中少量生产,供皇室内廷赏用。其造型有文房用品中的印盒、洗、太白尊及菊瓣瓶、萝卜瓶、柳叶瓶等。太白尊的腹部带有暗团螭纹,菊瓣瓶近底处浅浮雕菊瓣一周,萝卜瓶的颈部凸起弦纹 3道,这些都是豇豆红器中固有的装饰。
  “天蓝釉”系康熙时期新创,在铁青的釉料中掺钴土矿经高温烧成。其色调犹如雨后的青天,淡雅悦目,呈色匀净。有的器身划刻精细暗花纹饰,非常优美。康熙时期的“苹果青”是青釉中的杰作,与龙泉窑的“梅子青”同样享有声誉。其器身的釉色象早熟的苹果那种青色,浑然一体,幽静雅洁,如康熙苹果青釉菊瓣瓶,即是其代表作品。
  康熙时的“洒蓝釉”始烧于明代宣德时期,器表蓝釉凹凸不平,胎体厚重,划刻云龙海水纹饰。后中断 300余年,康熙时期开始复烧。康熙“洒蓝釉” 釉面平亮,洒点均匀,造型多样,根据器物的大小,瓷胎有薄有厚,大件琢器胎厚坚致,小件圆器胎薄体轻。器物装饰新颖,在洒蓝地开光内有釉上釉下彩绘,或洒蓝地描金、洒蓝地施五彩、洒蓝地描绘白色诗句等,均新颖别致。康熙时的“孔雀绿”釉与明代相比也面貌一新,釉色或浓重葱翠,或色淡而鲜艳,均开细碎片纹,玻璃质光强。造型多仿古铜器样,有尊、觚、觯等,还兼烧瓷塑人物、禽兽。器身大部刻仿古铜器纹饰,别具一格。
  “茄皮紫”釉,明万历时期已烧成。呈色黑暗。康熙“茄皮紫”釉则呈色如鲜嫩茄皮色,釉面莹亮。此种釉色利用了金属锰在釉中所呈现的美丽紫色,是中国陶瓷工艺上一次成功的发明。这种釉色工艺要求较高,因为氧化锰在普通釉中呈褐色,只有在放碱分多的釉内才会出现美丽的紫色,但碱分不能过多,过多会使釉抵抗湿气的力量减少,釉易剥落。主要器型有钵缸、螭耳瓶、牺耳罐及光素盘、碗等。
  康熙时期的颜色釉除以上各种外,还有胎体轻薄的淡黄、淡绿及少量的金釉、银釉、乌金釉、白釉等。
  雍正时期  单色釉瓷器在仿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。《景德镇陶录》记载,当时官、民窑都进行仿制,以仿宋五大名窑为主,精致者多数为御器厂的产品。如仿汝釉器,天蓝釉色中带鱼子纹小开片,胎釉细腻,色泽淡雅柔和,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,颇似宋汝窑的“香灰胎”,《陶成纪事碑》称为“铜骨之汝”。仿官、哥釉器,釉质莹润凝厚,釉面以“开片”作装饰,体现出官窑“冰裂”、哥窑“金丝铁线”的艺术效果。它的胎质色黑,器物的口足部呈现“紫口铁足”状,《陶成纪事碑》称之为“铁骨大观”。仿定窑白瓷,开细小纹片,有印刻暗花装饰。仿钧窑作品,造型与釉面均逼真。仿钧窑器,如鼓钉三足洗、菱花式洗等,规格大小、釉色、底部酱釉和刻的数字号码及支钉痕等,都与真品无二致,甚至蚯蚓走泥纹也仿得逼真。
  仿古中还有创新品种,如“窑变釉”,即是雍正仿钧釉的新品种。此种釉中呈色剂以铜红为主,还有微量的钛、锰、铁等呈色元素。采用二次以上施釉方法,将各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,在高温下烧制而成。釉料自然流淌相互交融,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,绚丽多姿。较红者称火焰红,较蓝者称火焰青,别有情趣。“天蓝仿钧”是一种仿钧而不似钧的新品种,釉质肥厚,艳丽悦目,釉色蔚蓝中泛红,青紫交融,清人《陶雅》称为“新紫”。代表性作品如仿钧太白罈,腹部施一周紫红色的环带,色彩艳丽,青紫分明,为稀有珍品。“炉钧釉”是雍正时期创烧的仿钧釉的又一个新品种,为低温颜色釉,先将坯体经高温素烧,再施釉在低温炉火中烧成。釉面五彩缤纷,将钧红、月白、葱绿、青蓝等釉色熔融为一体,似孔雀开屏般美丽。其着色剂为铜、铁、钴等。釉中掺有粉剂,釉厚不透明,釉面开细小纹片。“炉钧釉”中的红色较特殊,红而不艳,红中泛紫,似刚成熟的高粱穗色,因之常称为“高粱红”。清《南窑笔记》云“炉钧一种,乃炉中所烧,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,青点次之。”“炉钧釉”除施于景德镇瓷胎之外,有的还挂于宜兴紫砂胎上。“豆青”、“冬青”与“粉青”是仿龙泉窑繁衍出的青釉,呈色剂为氧化铁,因铁含量不同可烧制出各种不同色调的青釉瓷器。“豆青”釉色最深且浓;“冬青”色泽稍浅,青中泛绿,“粉青”色泽浅淡,青中泛粉白色。青釉器,釉面均细润坚致,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。此时在铁含量及还原气氛的控制上完全可以人为掌握,改变了宋以来青釉器呈色不稳的状况,因而产量大, 造型丰富多样, 带刻划花印花装饰,工艺精细,纹饰细腻清晰,是雍正单色釉瓷器中的突出产品。
  雍正时期所创的“茶叶末”釉,是中国古代结晶釉的重要品种,釉中结晶因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,釉面呈色黄绿而不透明,并带有黄色的星点,颇似茶叶的细末,古朴清丽,耐人寻味,故称“茶叶末”釉。其施釉方法为生坯挂釉,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烧制,由于温度不同可变色调,如蟹甲青、鳝鱼青、蛇皮绿等、“铁锈花”釉,与“茶叶末”同属结晶釉范畴,釉面呈不透明的黑褐色,在黑色釉中显赤褐色的黑点,灿然发亮,其光如铁。
  雍正时期还创烧了多种低温釉彩,如“淡粉”、“淡黄”、“淡绿”、“湖绿”、“瓜皮绿”、“胭脂水”、“珊瑚红”等,多数是在烧成的薄胎白釉瓷器上施釉彩熔剂,在700~900℃温度的彩炉中烘烤而成。但“瓜皮绿”是在涩胎上施釉,经炉火烧制。雍正时期还有为数不多的“仿木纹” 釉和“仿石” 釉,准确地表现了木、石的质感,说明当时颜色釉瓷器的烧造技术已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。
  乾隆时期  “松石绿”釉和“秋葵绿”釉,为前所未有。“松石绿”釉,釉色酷似绿松石。“秋葵绿”釉,则宛若植物的嫩芽,绿中带黄。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施釉凝厚而不透明,表面有一层油润的光泽,并饰有印花、雕刻花装饰,多为陈设品。如松石绿釉灯笼尊,里外釉色一致,外部通体雕刻海水云龙纹,蛟龙翻滚在万顷碧涛之上,纹饰划刻极为生动,做工精细,具有典型的宫廷陈设品的特色。仿古铜器造型的秋葵绿釉花觚,通体呈十花瓣状,印花装饰,图案繁密工整,为乾隆时期特有的作品。此外,乾隆时还有不惜工本烧造的各种新奇的单色釉瓷器,如仿木、仿竹、仿石、仿古铜器、仿玉器、仿漆器以及仿各种动植物颜色的仿生釉等,都与原物的色泽相像,给人一种逼真的质感。


  成化朝除了名噪一时的斗彩瓷外,还有承继宣德时期的彩瓷及单色釉种类,有青花红彩、青花绿彩、孔雀绿釉青花、黄釉青花、蓝釉白花、白釉酱花、白釉红彩、白釉黄彩、白釉绿彩、素三彩、珐花、仿哥釉、白釉、黄釉、蓝釉、红釉等;其制造工艺均非常精美,但传世并不多见。在1975年与1987年两次对景德镇御窑厂珠山遗址进行开掘,出土了很多成化瓷器残片,不光种类繁多,颜色丰厚,并且有许多种类在传世品中尚属首见,如红地绿彩、红釉白花等。
  办法一:辨胎釉
  釉质肥腴,润如凝脂
  成化瓷器胎质皎白、细密、干涩;胎体俊美而轻浮,迎光透视呈牙黄色或肉赤色;釉色轻轻闪青,釉质肥腴,润如凝脂,上手抚之好像婴儿的皮肤一样,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个性,这种釉色是判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  办法二:辨纹饰
  纹饰线条纤细柔软,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
 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软,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,填色较淡,青花之浓艳之态如轻歌漫舞,画意洒脱洒脱。成化斗彩器物点缀考究浓淡调配,以平涂为主,不分阴阳,画面短少层次感。花朵和人物衣裳以平涂法绘画施彩,树叶、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,人物衣裳,只绘单色外衣,无内衣烘托,故有“成窑一件衣”之说,山石也无凹凸之感。
  办法三:辨彩料
  “姹紫”一色独具特色,色如赤铁
  成化颜色具有清雅的颜色作用,旷绝古今。颜色特征是:“鲜赤色,艳如血,厚薄不匀;鹅黄色,柔嫩通明而闪微绿色;杏黄色,闪微红;水绿、叶绿、山子绿色,皆通明而闪微黄;蜜蜡黄,色稍通明;赭紫色暗;姜黄色浓光弱;姹紫色,色浓而无光。而五颜六色中的“姹紫”一色独具特色,色如赤铁,外表干涩无光,子孙很难仿照,可谓成化一代的标记。
  办法四:辨工艺
  器物砂底呈褐黄色,俗称“米糊底”
 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,琢器类器物,因为其时是分段拉坯成型,腹部可见接胎痕,因为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,瓶、罐、壶等琢器,接胎痕不明显;盘子多有塌底表象,碗、盘类底足较直并且较高。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。以带釉居多,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共同,砂底呈褐黄色,俗称“米糊底”,上手抚之,温润细滑,无粗糙感,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个性。器物底足墙较窄,足脊较圆;脚印露胎处可见黄溢;器物里釉、底釉滑润细腻;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,一道靠上,两道接近足底部边际,接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,上面一条则谈。
  办法五:辨款识成化款肥
  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“大明成化年制”六字款和“天”字款两种,不见“成化年制”款,且只要楷书款,不见篆书款。成化官窑瓷器年款首要体式为青花楷书“大明成化年制”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两层圆圈或两层方框,也有极单个无边栏的。落款方位多在器物外底。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,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,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。特点是字体深重,无漂浮感。笔法苍劲有力,中锋运笔,笔道粗,字体肥,故有“成化款肥”的说法。字体并不谨慎标准,似为少年所书,透着稚拙之气,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,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。已故古陶瓷判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,作有歌诀“大字尖圆头非高,成字撇硬直到腰。化字人匕平微头,制字衣横少越刀。明日窄平年应悟,成字三允许肩腰。”就是说款识中的“大”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,出面并不很高;
  “成”字第五笔的撇直而僵硬;“化”字左面单人旁和右边“匕”上端简直相等;“制”字中下半有些的“衣”字一横通常不跳过右方的立刀;“明”字左面的“日”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一样;“成”字最终一笔的一点,有的点在横以上,有的点在与横相等部位,有的点在横以下,但以点在与横相等部位多见;另还有单个“成”字没有一点。“天”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,落款方位在器物外底。已故古陶瓷判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“天”字款,作有歌诀为“天字无栏却为官,字沉云濛在下边。康雍乾仿虽窍门,字浮云淡往上翻。”是说成化时期有一种官窑斗彩罐,外底书写一“天”字,字外无边栏;因釉质肥厚,青花书写“天”字不是很明晰,有云遮雾障若有若无的感受。清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均仿烧过天字罐,仿款字体较成化时显得漂浮。
  

成化民窑
  精密的民窑器施釉心口如一
  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密规则,但其器型规整、胎子皎白细密、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,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杰出的。成化民窑瓷器遗存较多,常见器物有盘、碗、高足杯、盖罐、梅瓶、香炉等,外型圆润、古拙。器物胎土淘炼较细,胎质干涩,间有孔隙;釉面肥润,釉色灰青;器物底足施釉,足墙较薄;精密的民窑器,器里、器外、器底三处釉色共同,到达心口如一;成化民窑青花瓷,纹饰常见狮子、麒麟、海兽、荷塘鸳鸯、秋葵山茶、山石花草、折枝牡丹、婴戏、高士、结带宝杵等,有的纹饰画得柔软,有的画得马虎,无论哪种都透露出洒脱生动,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。底足外足墙饰旋纹两周;纹饰画法选用双勾填色的方法;青花用料为国产的“土青”,色彩遍及晦暗,常见有蓝中泛灰黑和蓝中泛灰两种青花发色,凝集出黑褐色斑驳、但无晕散表象。民窑青花瓷大都无款,少量有款的既有“大明成化年制”的,也有写“大明成化年造”的,外围青花双圈款,还有银锭画押款和“福”字款等。

 

雍正窑变釉鉴定

清代雍正乾隆时期,窑变被人们视为一种祥瑞。据资料记载,清代产窑变釉瓷,入火使釉流淌,颜色变化任其自然,不会刻意去预定为某一种色泽,但基本已经掌握 了窑变的规律。

雍正时期,出产窑变釉瓷,多为小件,釉色变化多端,一般多为红色,颜色浓的犹如鸡血石,夹杂着月白、蓝色、绿色、紫色的丝条和流动的斑片。

乾隆时期,出产窑变釉瓷,釉面红色、蓝色、月白各色交织在一起,以红釉最为突出。釉面存在较强玻璃质感,开细小纹片,存在小坑点现象。

嘉庆时期,景德镇御窑厂出产瓷器品种和数量远不及乾隆时期,到了道光时期,瓷器器形也逐渐从规整去向笨拙,瓷器整体线条生硬,并能看到棱角,没有圆润美感 。这一时期窑变釉仍然有生产,但是釉面变化不大,流传下来的御窑厂整体瓷器制作精美,胎釉精良,颜色格外绚丽,品质堪比雍正、乾隆御窑,但器形略显笨拙。

光绪、宣统时期,出产窑变釉仍然以红釉为主,但是和前朝相比,有明显变化。原本釉面上的蓝紫色彩斑变得越来越少,红颜色的面积逐渐变多,其中一些甚至为全 红色,几乎看不到蓝紫色斑。该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色与黑色组成的窑变红釉,其特色是器物边角处出现黑釉,釉面拥有强烈的玻璃质感,并有开细纹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