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国商鞅方升

出土时间: 晚清时期

产地: 陕西省蒲城县

别称: 商鞅量、大良造鞅

类别: 青铜器

馆藏地点: 上海博物馆

年代: 战国

级别: 国宝级文物

战国商鞅方升全长18.7厘米,升纵7厘米,横12.5厘米,深2.3厘米,容积202.15立方厘米,重0.69千克,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,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。

器外壁刻有铭文七十五字,记载秦孝公十八年(公元前344年),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,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。“大良造鞅”即商鞅,该件器物因此得名。

 
战国商鞅方升初置于“重泉”(陕西蒲城县),后转发至“临”地。 出土于晚清时期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,龚心钊从清晖阁买来战国商鞅方升,藏于龚氏汤泉别墅。文革期间(1966-1976年),被搜出后先藏于上海师范大学校园中,后被上海博物馆代管。

战国商鞅方升周边及四角平正垂直,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,左壁刻:“十八年,齐率卿大夫众来聘,冬十二月乙酉,大良造鞅,爰积十六尊(寸)五分尊(寸)壹为升”。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“重泉”二字。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:“廿六年,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,黔首大安,立号为皇帝,乃诏丞相状、绾,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,皆明壹之”。右壁刻“临”字。

 

战国商鞅方升前后经历了12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,从秦孝公变法时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,到秦始皇统一六国,它是天下尽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证,同时也充分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,是商鞅在秦国变法的继续和发展。

战国商鞅方升是国家重量级文物,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,是战国至秦汉容量、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。是秦统一六国后以商鞅所造量器为标准器具,此器是研究秦国量制的极重要的资料。
 

中国现存著名标准器,战国中期的青铜器,秦孝公十八年(公元前344)由时任大良造的商鞅监造,规定以16.2立方寸为一升。高2.32厘米,通长18.7厘米,容积202.15毫升。现藏上海博物馆。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,左壁刻:“十八年,齐率卿大夫众来聘,冬十二月乙酉,大良造鞅,爰积十六尊()五分尊()壹为升”。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“重泉”二字。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诏书:“廿六年,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,黔首大安,立号为皇帝,乃诏丞相状、绾,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,皆明壹之”。右壁刻“临”字。“重泉”与左壁铭文字体一致,应是一次所刻,而“临”字与底部诏书为第二次加刻。

此器在史籍上从无记载,最早见著录于罗振玉《秦金石刻辞》(1914)1935年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于收藏家处对此器作测量并考证,发表《商鞅量与商鞅量尺》文章;20世纪60年代商鞅铜方升入藏上海博物馆,经测量一升容202.15毫升。内口长、宽和深之比为5.4:3:1,折合每寸2.32厘米。是研究栗氏嘉量的时代、量制和器型最有力的物证(器物上都有刻铭)。从时序来说,栗氏嘉量为春秋末期,齐氏三量和商鞅方升为战国后期,新莽嘉量为西汉末年。

 

战国商鞅方升是一个由几何直线组成的斗状物,呈长方形,直壁,后有长方形柄。刻铭详尽、标称值明确、器型完整、制作精良。

 

商鞅变法前,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。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,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,规定1标准尺约合今0.2308864公尺,1标准升约合今0.20063492公升。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,统一了斗、桶、权、衡、丈、尺,规定六尺为一步,二百四十步为一亩,五十亩为一畦。

陕西省蒲城县平路庙乡寺坡冶炼遗址,此遗址年代可前推到秦汉时期,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,结束于元代。平面大致呈长方形,东西约3000米,南北约2000米,文化层堆积厚达1.53米,包含物丰富,有泥质灰陶瓮、罐等器物残片,发现有冶炼窑炉、砖窑、冶炼废弃物,冶炼坩埚、金属冶炼漂浮物、泥质绿色琉璃瓦残片等。

 

Reference/Sources:

[add321.com]

[Google images]

[wikipedia.org]

[sino.com]